最新消息
上海120年歷史老教堂失火被燒毀(圖) | 2022-09-26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news.cctv.com/society/20070125/100633.shtml" 來源:東方早報 新天安堂是一幢建于1886年的哥特式教堂。火勢被控制后,老教堂似乎只剩下四周的外墻,過火面積達到幾百平方米。一直在對老教堂修復工程作研究的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常青惋惜地表示,火災或多或少會對這座歷史保護建筑的原定復原計劃產生影響。昨天凌晨3時左右,近圓明園路的蘇州河被一片紅光映照,一幢已經在河邊佇立了120年的老教堂———新天安堂突失大火。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常青惋惜地表示,火災或多或少會對這座保護建筑的復原計劃產生影響。大火燒穿百年屋頂凌晨3時的上海,蘇州河兩畔和整個城市一樣還處在一片漆黑和寂靜中。然而,當大火、黑煙從寂靜了很多年的新天安堂內升起后,南蘇州河路、圓明園路、虎丘路上閃爍的警燈蜂擁而至。老教堂屋頂很快被燒塌,露出空空的三角形的頂梁。在現場照明燈的照射下,消防員看到,擁有120年歷史的老教堂的屋頂又不時升起幾層樓高的濃煙。現場百余名消防隊員奔跑著從四面八方鋪設水帶,噴射高壓水。盡管教堂早已空置,并無人員,消防部門依然從北京、虹口、碼頭、嵩山消防中隊調派了15輛消防車,奮力保護著這座極具價值的老建筑。3時50分左右,火勢被控制,老教堂似乎只剩下四周的外墻,過火面積達到幾百平方米。一部分消防員在現場搜尋殘火防止復燃,收殘工作一直進行至清晨6時許。空置著的“保護建筑”據了解,這座教堂名叫新天安堂,是一幢建于1886年的哥特式教堂。教堂外墻紅磚砌筑,其高聳的尖塔,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1949年后,教堂改為上海照明燈具廠辦公樓,內部分成三層。如今,它墻面已經褪色,磚瓦也已破舊。近年來,市政府對燈具公司提出了修復教堂的要求。在中科院鄭時齡院士推薦下,最終交由同濟大學建筑系常青教授負責此項工作。據了解,新天安堂已經空置了一年多,里面沒有通電,也沒有人員居住。遭遇火災后,消防部門昨天在現場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取證工作。有關具體起火原因,經過科學鑒定后,將很快有結果。專家惋惜保護建筑失火昨天,早報記者將新天安堂失火的消息告知常青教授時,常青表示很吃驚,“你是第一個告訴我這個消息的人。”早報記者簡單描述了火災及老教堂的受損情況后,常青立即關切地問,“它的外墻有沒有被毀掉?”據常青介紹,新天安堂屬于上海最早的一批教堂。此前他的工作組已將新天安堂的修復方案提供給了相關單位,其中,教堂的外觀要恢復原樣,內部可能會用作不同的功能,比如藝術畫廊或音樂會堂等。作為“外灘源”改造項目,新天安堂的修復以及周邊建筑的改造更新,將呈現外灘的又一新的亮點。常青表示,按照方案,翻修、復原后的小教堂門前一片開闊,蘇州河從門前流過,游人漫步于親水平臺。這座教堂將成為“外灘源”風貌區主景之一。由于沒有實地看到教堂經歷大火后的模樣,常青表示,很難估計火災對教堂造成的損失,但是或多或少肯定會給它的修復工作產生影響。“我最近會抽時間去那邊看看。”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新天安堂,教堂周邊建筑大多建于1920年前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聞鏈接新天安堂與外灘源19世紀70年代,英國在黃浦江、蘇州河的交匯處建設領事館,1886年,原本位于山東路上的新天安堂,被遷移到緊挨英領事館的一側。這些建筑帶動了周邊開發,此后向西圓明園路、向南虎丘路一帶,發展成一個歷史建筑群及歷史環境,便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外灘源”。在“外灘源”中,共有14幢上海近代優秀保護建筑和1座教堂舊址,新天安堂外墻由紅磚砌筑,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1949年后,改為工廠辦公樓,內部分三層。老教堂的復原工作由常青教授帶領的工作小組,在設計新天安堂的復原方案時,特地請來了上世紀40年代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建筑系的著名建筑學教授羅小未擔任此項目的顧問。要確立修繕樣圖,需要更多參考資料。項目組走進博物館、檔案室,一遍又一遍地找尋相關圖片、歷史資料,勾勒出小教堂的本來面貌。小教堂已沒有一張圖紙流傳下來,于是,在常青教授的帶領下,小組進行了詳細的建筑測繪,每一個圖樣和數據都是從實物測來,再精確地繪制到圖紙上,以此作為修復設計的基礎。半年時間,復原小組對新天安堂大到整體輪廓,小到墻上或門上每一個修飾點,終于摸得清清楚楚,復原計劃從此有了扎實基礎。早報記者張凌責編:閆冬 關鍵字標籤:火災後復原服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