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江蘇大學研究生志愿:綠色生活在心中,垃圾分類見行動 | 2022-07-12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news.k618.cn/finance/money/202207/t20220711_18675656.html" 為積極響應“凝聚青春力量助力美麗江蘇”專項行動,在學院團委老師和社區辦事處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于7月10日在鎮江新區丁卯街道潘宗社區開展“見‘圾’行事,分‘投’行動”垃圾分類公益活動。 本次活動以“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共建美麗文明社區”為主題,分為環保知識分享、垃圾分類演練、環境問卷調查、環保布包繪制四個環節,旨在讓生態文明理念、垃圾分類知識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圖為志愿者向社區居民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手冊。通訊員郭余豪供圖) 問卷調查顯實情 為充分了解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社區情況,志愿者們向社區居民按照老、中、青三個年齡段分別發放問卷,并根據各年齡段人群的知識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科普。問卷發放過程中,社區居民積極配合,就連在運動的大爺大娘也紛紛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轉而圍過來填寫調查問卷。社區居民丁大爺說道:“我們了解垃圾分類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是我們年齡大了,文化水平也不高,搞不明白回收具體規則。” 通過與社區居民的交談和問卷數據,志愿者們了解到社區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推行保持支持的態度,但是對于分類的具體規則和分類設施的建設仍舊存在不了解的地方,這也是后期宣講工作開展的重點以及難點所在。 (圖為志愿者向社區居民發放調查問卷。通訊員郭余豪供圖) 環保宣傳進社區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為了更加深入實地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志愿服務隊走進潘宗社區,在社區中針對性地開展了垃圾分類的專項知識科普宣講。宣講活動活動開始前,志愿者們向到場聆聽社區居民們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手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鼓勵居民們踴躍參與此次活動,了解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環保知識。 宣講過程中,志愿者謝娜主要從垃圾分類的現狀、種類以及意義三個方面展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案例向居民講解著垃圾分類的知識。在講到家用的南孚電池是屬于有害垃圾還是其他垃圾時,現場的社區居民各持己見,志愿者解釋道:“家用的5號、7號干電池隨著國家相應政策的出臺和技術的進步,已經不含有或僅含有微量汞,對人體無害,而紐扣電池、手機電池等含有重金屬都屬于有害電池。” (圖為志愿者向社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科普講座。通訊員郭余豪供圖) 分類演練見真章 為了加強此次宣講活動的趣味性和體驗感,志愿者們在知識宣講結束后開展了“小小垃圾桶、濃濃生活味”實踐活動。志愿者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四色垃圾桶模型以及卡片,邀請現場的小朋友及其家長一起參與垃圾分類模擬演練活動。參與者需要將將代表不同垃圾的卡片,按照正確的垃圾分類規則投入相應的垃圾桶中。在志愿者們的耐心指導與講解下,小朋友們準確地將卡片投入垃圾桶,在游戲中學習了垃圾分類知識,將理論知識運用到了生活實踐中來。 (圖為志愿者與小朋友參與模擬垃圾分類環節通訊員郭余豪供圖) 手繪綠色昭未來 用畫筆描繪純潔心靈,用色彩揮灑環保激情。在隨后的手繪“綠色生活”主題環保帆布包的活動環節中,社區居民和小朋友們非常積極,迫不及待要將自己對于環保及垃圾分類的想法用畫筆進行展現。小朋友們凝思靜想片刻之后,便開始用筆在白色帆布包上不停比劃、精心勾勒。在繪畫帆布包時,有的選擇了簡潔明了的環保標志,也有的選擇畫一幅美好的場景來表達自己對于未來的暢想。在小朋友的畫筆之下,一幅幅精彩的作品便躍然帆布包上,小朋友們用靈巧的雙手描繪出自己心中的“綠色世界”。 (圖為志愿者與小朋友參與手繪綠色環節通訊員郭余豪供圖) 整場活動氣氛活躍,觀眾互動不斷。社區工作者向志愿團隊表示贊揚,“這種高校和社區聯合舉辦的垃圾分類活動,既讓大學生們參與到了基層社區服務中,又將大學生的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到了基層,居民掌握了垃圾分類常識,社區后續的垃圾分類工作的推行也能夠提高效率。” (圖為志愿者與參與游戲及手繪帆布袋的小朋友合影通訊員郭余豪供圖) “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垃圾分類是個人文明的培養基,是社會文明的試金石,是生態文明的助推器。每位公民都應該成為垃圾分類的行動者而不是旁觀者。本次團隊實踐活動旨在向社區居民們傳達“垃圾分類政策實行已在不遠處,在生活中實踐,把垃圾分類知識化于心、踐于行,才提升整個社會的大文明。”(通訊員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吳震東郭余豪王長順) 關鍵字標籤:台北廢棄物處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