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三彩瓷器分類及市場走向 | 2023-05-03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cul.sohu.com/a/671309398_121695525" 原標題:三彩瓷器分類及市場走向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素三彩"。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始于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燒制。陶瓷界還有另外一種“素三彩瓷”的定義,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三彩-墨地三彩墨地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為名貴的品種。先在器上施以綠釉,復施墨釉,即成墨色地,再以泛紫的深墨筆道勾描花卉、禽鳥、荷蓮等圖案,填繪黃、綠、紫、白各色,謂之墨地三彩。其筆畫嫻熟,層次分明,剛勁有力,傳神自然。康熙墨地三彩為民窯產品,在當時供孝家之用,產品少,因而十分珍貴,康熙墨地三彩器,目前國內少見,有些早年流散到歐美一些國家,法國羅浮宮藝術博物館就收藏有我國康熙墨地三彩大花瓶、大罐、大棒槌瓶、觀音尊等。由于它的珍貴,傳世品中仿品不少,多為光緒及民國時的仿作。三彩-虎皮三彩虎皮三彩康熙三彩品種之一。用黃、綠、紫三色釉間隔混雜點染于器表,經烘燒,自然暈散形成不規則的,似虎皮狀的斑塊,謂之“虎皮三彩”,也稱為“抹三彩”。虎皮三彩常用于盤、碗和福祿壽三星人上。清末至民國有仿品,鑒別時要注意真品胎骨細膩,較沉重,釉面光亮堅致,虎皮斑大小不一,自然垂流,仿品大多彩斑為人工點染,形態刻板。三彩-釉下三彩釉下三彩,又稱“釉里三彩”,釉下三彩是清代康熙時期創燒于景德鎮的一種高溫裝飾彩瓷。它以氧化鈷、氧化銅、氧化鐵3種元素為著色劑,再罩以透明釉而燒成,集青花、釉里紅、豆青3種色彩于一器。這一品種其實是在青花釉里紅的基礎上,增加了豆青色。由于3種高溫彩對溫度的要求各有不同,對窯室氣紛的要求也有差異,因此能把它們集中于一器,并能使3種彩料的發色恰到好處,極不容易。因此,釉下三彩器的出現,證明了釉下彩的工藝大大提高了一步。也許是由于燒造難度較大的緣故,傳世的康熙釉下三彩器甚少。民國時期有少量的仿造品。在廣東省博物館的陶瓷藏品中,恰巧這兩類的品種都有。現選其中典型的幾件介紹如下,并探討康熙器與民國仿品的異同。清康熙朝燒造量不大,傳世品更是極為少見。嚴格說來, 關鍵字標籤:佛像製作 |
|
![]() |